国债期货配资 楚青晚年坦言:粟裕病重时,透露过解放战争初不去支援山东的原因

发布日期:2025-02-07 点击次数:57

国债期货配资 楚青晚年坦言:粟裕病重时,透露过解放战争初不去支援山东的原因

解放战争中国债期货配资,有很多改变历史命运走向的战争,1947年六月,党中央和毛主席做出了一项大胆而关键的决策,那就是派遣由刘邓统帅的中原野战军深入国民党的心脏地带,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。

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壮举,中原野战军如同一支锐利的箭矢,直指大别山区。挺进大别山绝对是解放战争中一大壮举,大别山东连南京,西接武汉,是国民党统治的神经中枢。而中原野战军的行动,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,深深插入了敌人的腹地。

但是解放军的行动让蒋介石惊恐万分,所以为了应对这个情况,蒋介石也紧急派出了素有“小诸葛”之称的桂系军阀白崇禧坐镇指挥,并集结了16个整编师,企图将中原野战军围而歼之。

我们都知道,挺进大别山的战斗异常惨烈,中原野战军在和国民党的交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到了1947年年底,刘邓大军的兵力已从最初的12万人锐减至9万余人,到了1948年初,更是仅剩不到七万人,损失超过了一半。

蒋介石趁火打劫,再次调集四路大军发起猛攻,在国民党的围攻下,刘邓大军陷入重重包围之中,不得不向中央发出求援信号。

为了化解危机,中央军委决定再派出一支部队,深入长江以南,吸引敌军回防,从而减轻中原野战军的压力。

而此时,距离中原野战军最近且实力雄厚的,就是陈毅和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。于是,毛主席立马下令决定,要从华东野战军中抽调三个纵队,组建“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”,由粟裕担任总指挥,渡过长江,在湖北,湖南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,逼迫蒋介石分兵南下。

但是,当粟裕接到这个电令时,却选择了“抗命”,他多次向中央发电报,最终促使中央做出了改变。直到晚年,粟裕才向妻子楚青透露了其中的原因。

战神粟裕

其实这不是粟裕第一次“违抗”中央的命令,但每一次都证明,粟裕的选择是正确的,早在解放军刚刚撕毁《双十协定》决定重启内战时,粟裕就曾给过中央一次建议。

1946年6月,全面内战一触即发,面对敌军的汹涌攻势,毛主席迅速制定了南线作战计划,想要通过以打对打的方式,歼灭外部敌人的有生力量,扩大和建立新解放区保障中原新四军第五师的安全。

随后,军委要求当时已经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前往淮南,和山东野战军主力配合,准备迎战。

但是,粟裕并没有急于行动,他深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任何决策都需谨慎考虑。在深入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后,粟裕发现中央的部署并不完全适合当前的战场实际。

因为淮南地区人口稀少,如果选择在作战,会给当地民力和军需带来巨大压力。同时,苏中地区敌军相对较弱,且紧邻上海等一些大城市,一旦苏中沦陷,我方将失去支援战争的力量。

基于战略考量,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
粟裕还给出了关键的作战计划,他表示,我方应该先在苏中地区和敌军进行几场战斗,消耗敌军力量,然后再西进淮南,和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,这样才能更好的消耗敌方力量。

收到粟裕传来的电报之后,中央军委立马召开了紧急会议进行磋商,讨论之后,他们一致认为,粟裕的建议更好,于是中央军委很快就采纳了粟裕的建议,对原来的战略计划作出了调整。

果然,粟裕料想的没有错,短短一个月之后,战场情况就发生了急剧变化。蒋介石下令,让胶济,徐州,豫北,豫东,苏北5个地方的国民党军队同时向我方发起进攻。

幸好军委已经采纳了粟裕的建议,修改了作战计划,一开战,解放军就在太行,山东,华中等几个主力内线接连打了胜仗。

后来,转为外线战斗之后,粟裕率部发动了著名的苏中战役。然后就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内,我军七战七捷,共歼敌5万多人。

惨遭失败后,蒋介石不甘心,又调集重兵,分别向苏北和鲁南两线发起进攻,企图迫使山东、华中两支野战军分兵应敌,然后各个击破。

此时,军委决定让华中和山东两个野战军集中行动,统一指挥,陈毅和粟裕共同指挥。之后,粟裕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,他表示,我方应该把鲁南作为诱敌深入的底线,但在进入鲁南之前,我方要先在淮海地区和国民党打一仗。目的就是为了迷惑敌人。

因为当时蒋介石的进攻重点在华中,如果野战军全军入鲁,会引发国民党警觉,华中必然会过早的丧失,对长期作战不利,而且彼时国民党已经对野战军形成半包围态势,如果不能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,下一步转移作战将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。

事实再一次证明,粟裕是对的,于是陈粟大军决定全军去鲁南之前,先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。

这一战,经过四昼夜的激战,我军全歼国民党六十九师2.1万人,国民党的中将师长戴之奇在压力之下竟然自杀身亡。

经此一战,蒋介石妄图四路进攻的阴谋被彻底粉碎,而华东解放军也因此夺取了战场主动权。

改变战争走向的“抗命”

解放战争初期,解放军在英明领导下,立马取得了胜果,但是却让蒋介石越发焦虑。国民党军在一开始,军力是解放军的数倍,而且装备精良,还有战机相助,但是到了1947年末,随着解放军的捷报不断传来,解放战争的局势迎来了重大转折。

国民党方面,蒋介石在战场上的连连失利迫使他不断调整战略,由原先的全面防御转变成了分区防御,并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大别山区,目的是为了要确保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的安全。

但是,这样一来,解放军在中原战场面临的压力就会增大。为了改变劣势,中央军委也立马做出了调整,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。

但是蒋介石也立马派出了白崇禧来围攻刘邓大军,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下,刘邓大军还是在大别山坚挺了好几个月,但是到了1947年年底,刘邓大军已经损失了一半人,继续支援。

于是中央军委决定让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一,四,六纵队,组建称第一兵团,在江南一带和国民党开战,来吸引国民党的火力军20到30个旅回防江南。

不过,中央军委也没有下死命令,而是让粟裕考虑之后尽快做答复。

接到命令之后,粟裕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这么做,因为彼时的中原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已几乎连成一片,两支野战军已具备了在中原地区协同作战,能够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有利条件。

但是,如果派出三个纵队外加约十万地方干部渡江南下,在敌占区进行无后方作战,必然会面临后勤补给,伤员救治等一系列棘手问题,胜利的把握微乎其微。

相反,如果部队继续留在中原地区作战,那么受罪的就是国民党君乐,他们将背负沉重的防守负担,而我方则完全刻意依托老解放区,获得充足的人力物力甚至是财力支援。如果选择现在吸引敌人火力,那么不光大别山不能及时“得救”,就连中原地区都将陷入困境,所以,还是要把3个主力纵队留在中原才行。

刘邓大军的确面临着极端严峻的挑战,但只要能够拖住敌人,利用一系列运动战消灭部分敌军,然后,中原地区也不必出动大军,而是以一部分火力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,为刘邓大军赢得喘息的机会,就能打破当前的僵局,进而瓦解敌人对大别山的包围。

经过了深思熟虑,粟裕在4月18日给中央军委发去了绝密电报,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。

中央看后,有立马把粟裕和陈毅全都叫来当面汇报,粟裕在会上又再次说了自己虽这场仗的看法,还有他认为能够脱困的方案。

后来中央军委经过认真研究和讨论,最终认为,粟裕的建议的确是要比原先他们制定的战略决策更好,也更好实现。

于是,按照粟裕的计划,1948年的初夏时节,一场规模宏大,影响深远的战役,豫东战役,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拉开了帷幕。

此役中,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部分兵力紧密配合,以雷霆万钧之势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,最终歼敌9万余人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
在战役过程中,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将士们英勇奋战,不畏牺牲,一次次打破了敌人的防线。他们巧妙地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突袭,成功地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和补给线。

豫东战役的胜利,让蒋介石极为惊骇,不得已,国民党只能再次抽调更多的军力来对付粟裕的大军。

但是,豫东战役的胜利,已经在大方向上,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走向,几个月后,粟裕又指挥了济南战役,此战歼敌10万,随后,粟裕给中央军委发去电报,建议他们开启淮海战役。而在三大战役之后,国民党彻底战败。

参考

热点资讯

推荐资讯